十年前後之地產代理篇(上)

最近臉書(Facebook)正在流行一個「10 Year Challenge」。大家都忙著將今天跟十年前的照片對照,看看有什麼變化。除了樣貌、身形的變化外,不少朋友也藉此檢視自己過去十年不同範疇的改變。
筆者也藉此機會,回顧一下香港地產代理業的十年變化。首先是代理持牌人數由2008年的22,088人升至2018年的38,687人,上升了75%。營業詳情說明書(反映地產代理門市數量)也由2008年的4,086間上升至2018年的6,849間,也上升了67%。在這新增的2,763間門店中,絕大新部份都是一間分店的小型代理,一間分店的代理數目,由原先2008年只有2,712間,大幅上升至2018年的5,107間,增加了2,395間。一間門店代理佔整體門店的比例由2008年的66%,上升至2018年的75%。
至於樓價,在2008年9月14日(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宣佈破產當天)城市樓價指數是68.4,升至2018年年底的174,上升了255%左右。如果能夠用海嘯價買到物業,升幅就更加驚人!
講十年變化,當然離不開政府推出辣招的影響。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出現,樓價曾經大幅急劇下跌。但在2009年已經回升,至2010年政府首次推出辣招,成交量由2008年的113,298宗下跌至2018年的79,193宗。但物業成交金額總值受惠於樓價上升,則由2008年的4,131億上升至2018年的7,414億。換句話,每宗交易的平均銀碼由2008年的365萬增加至2018年的936萬。
從上述數字可見,雖然過去十年受辣招影響,物業的成交量大幅下跌,但每宗成功交易的價值上升令促成交易的代理佣金收益,有增無減。雖然成功交易的比例愈來愈低,但是行內有句說話——「發達容易,搵食艱難」。也正好反映佣金分配極端的情況。無論如何,成功的例子也吸引不少新人入行。小型代理雖然面對劇烈競爭,但數目仍然是有增無減,相信優秀的地產代理,仍然有生存空間。這也促成代理愈來愈個人化的原因之一。篇幅有限,下星期再談。

世紀21奇豐物業
主席及行政總裁 李峻銘

放盤搵盤